說到青城山很多人想到青城山下白素貞,那只不過是小說中虛構的,但是它卻占據了我們對青城山大部分的印象。真正的青城山,現實生活中的青城山是幽靜的代表,是道教圣地。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成都周邊一日游最應該去的青城山。
蜀道之難,難住了想進來的人,但對于對于四川人來說,山,就是四川人逍遙的終極屏障。前山問道,后山觀景,三十六峰煙籠絡,百零八景雨婆娑,道在人間,山比仙境。游走青城山間,就像走在一片無聲的寧靜世界。千年歷史沉積下來的濃厚的道教文化,讓你無形之間就融入到美好的大自然間。人與自然的關系,和諧無比,寧靜無比。這就是一片心靈的圣地,擁有難得的祥和沉穩,也是人生不可或缺的底色。
青城山位于都江堰市西南,東距成都市區68公里。主峰老霄頂海拔1260米。青城山群峰環繞起伏、林木蔥蘢幽翠,享有“青城天下幽”的美謄。青城山歷史悠久,是中國道教發源地之一,是全國道教十大洞天的第五洞天。
全山宮觀以天師洞為核心,建有建福宮、上清宮、祖師殿、圓明宮、玉清宮、朝陽洞等。青城山自古是文人墨客探幽訪勝和隱居修練之地,古稱“洞天福地”、“神仙都會”。
青城山景區分為前山和后山兩部分。
前山景區
前山以常觀、上清宮為核心,宮觀相望。建福宮、祖師殿、朝陽洞等人文景觀與金鞭巖、石筍峰、丈人山等自然風光彼此增色。主要景點為老君閣、月城湖、天師洞、上清宮、五洞天、仙履清涼、碧翠青城、天然圖畫、祖師殿、朝陽洞、圓明宮、建福宮。
天然圖畫
天然圖畫坊位于龍居山牌坊崗的山脊上,是一座十角重檐式的亭閣,建于清光緒(公元1875~1909年)年間。這里風景優美,游人到此仿佛置身畫中,故將其稱為“天然圖畫”。天然圖畫位于建福宮與天師洞之間,海拔893米,兩峰夾峙。游人至此,可見亭閣矗立于蒼崖立壁、綠蔭濃翠之間,如置身畫中。亭閣后是常有丹鶴成群,唳于山間的駐鶴莊;右有橫石臥于兩山之間的懸崖上,被稱為"天仙橋",傳為仙人聚會游戲處。
建福宮
建福宮坐落于丈人峰下。始建于建于唐開元十八年(公元730年),后經歷代多次修復,現僅存兩殿三院。現存建筑為清代光緒年間(公元1888年)重建。現有大殿三重,分別奉祀道教名人和諸神,殿內柱上的394字的對聯,被贊為“青城一絕”。建福宮筑于峭壁之下,氣度非凡。其左側是明慶府王妃遺址,西行1千米,即至巖石聳立,云霧繚繞的"天然圖畫"。宋代詩人范成大曾在此為宋帝祈禱,皇帝特授名為"會慶建福宮"。詩人陸游有詩描寫當時的確良建福宮是"黃金篆書榜金門,夾道巨竹屯蒼云。巖嶺劃若天地分,千柱眈眈在其垠",觀宮內保存有古木假山、委心亭、明慶符王妃的梳妝臺遺址,以及壁畫、楹聯等文物。
祖師殿
祖師殿位于天師洞右后側山腰間,出天師洞過訪寧橋即到。祖師殿又名真武官,創建于唐代。唐代詩人杜光庭、薛昌,宋代張愈均在此隱居。唐睿宗的女兒玉真公主也曾在此修道,以求成仙。該殿環境幽靜,殿內在真武祖師、呂洞賓、鐵拐李等神仙塑像及八仙圖壁畫、詩文刻石等。
朝陽洞
朝陽洞位于主峰老霄頂巖腳,洞口正對東方,深廣數丈,可容百人,傳為寧封丈人棲息處。清人黃云鴿曾在此結茅而居,并撰聯曰:"天遙紅日近,地厭繹宮寬"。近代畫家徐悲鴻也曾在此撰聯:"空洞親迎光照耀,蒼崖時有鳳來儀"。
老君閣
老君閣位于青城第一峰絕頂(即彭祖峰頂,或稱高臺山、老霄頂),海拔高1260米,頂上原有呼應亭,取“登高一呼,眾山皆應”之意。20世紀80年代末改亭建閣。2008年“5.12”特大地震毀壞后,今重建閣高33米,共九層,下方上圓,層有八角,象征天圓地方,太極八卦;外觀呈塔形,尖頂,中堆三圓寶,寓意天地人三才。閣內中空,莊嚴聳立太上老君坐蓮像,像高7.3米,連座臺高10.37米。閣外露天臺封基,用漢白玉石依勢而建,海漫欄檻、曲折遷回盤旋而上至閣頂。晴霽可眺覽岷邛青峨遠近數百里風光及天府平川數百里秀色,可謂集天下之壯觀也。
圓明宮
上清宮圓明宮,坐落在青城丈人山北木魚山的緩坡谷地。始建于明代萬歷年間,因供奉圓明道母天尊而得名。宮內有四重殿堂:前為靈祖殿,供奉靈官神像;二殿為老君殿,供奉太上老君;三殿為斗姆殿,斗姆即圓明道母天尊,為北斗眾星之母;后殿為三官殿,供奉天、地、水三官大帝,及全真道的呂祖、邱祖和重陽祖師。殿堂之間,各有庭院,宮內宮外,瑞草奇花,楠木成林,松竹繁茂,有即景聯云:“栽竹栽松,竹隱鳳凰松隱鶴;培山培水,山藏虎豹水藏龍。”環境十分出靜宜人。
上清宮位于青城山第一峰、距峰頂約500米的半坡上。上清宮始建于晉代,現存廟宇為清朝同治年間所建,上有"天下第五名山"、"青城第一峰"等摩崖石刻,宮門"上清宮"三字由蔣介石題寅。宮內祀奉道教始祖李老君,有老子塑像和《道德經》五千言木刻,還有麻姑池、鴛鴦井等傳說遺跡……上清宮后為老霄頂、建有呼應亭、是賞觀日出、神燈和云海奇觀的絕佳地點。
天師洞
天師洞洞中有“天師”張道陵及其三十代孫“虛靖天師”像。自建福宮北行兩公里即至青城主觀——天師洞。天師洞始建于隋朝大業年間,三面環山,一面臨澗,古樹參天,古分幽靜。現存殿宇建于清末,規模宏偉,雕刻精細,并有不少珍貴文物和古樹。相傳東漢末年張道陵曾在此講經傳道。觀內正殿為"三清殿",殿后有黃帝祠和天師洞等古跡。天師洞右下角有一小殿,名三皇殿,內有軒轅、伏羲、神農石像。洞門前有一株古銀杏樹,高約50余米,胸圍7.06米、直徑2.24米。據說乃張天師手植,樹齡已達1800余年。
1943年夏,杰出的畫家和美術教育家徐悲鴻先生曾來青城山寫生。他在天師洞獨居一室,先后創作了屈原《九歌》中的插圖《國殤》、《山鬼》等多幅作品,送給青城道士的《奔馬》和《天馬》圖,已制成石刻陳列。
后山景區
青城后山景區位于青城山后,都江堰市泰安鄉境內。以水秀、林幽、山雄、石怪為奇觀的自然風景區。景區距成都70公里,面積100余平方公里。西北與臥龍自然保護區為鄰,而東北與趙公山相連,東越
天倉山、乾元山可到天師洞、福建宮,西南與六頂山、天國山接壤,與青城山一脈相承,深藏不露,直至1980年代才加以開發。乘車從青城山大門左側公路西行,跨青溪橋,穿后山門,經飛仙亭、飛仙觀、響水洞、白石碾、金鞭亭、八卦臺、貢茶亭、迎仙亭、三龍亭等眾多景點,方到青城后山景區的起點站——泰安寺。景區內有神秘的溶洞、雄奇的鎣華、秀麗的味江,罕見的古墓群和大蜀王遺址、名庵古寺。此處集山、水、洞、廊、林為一體,可與青城前山媲美。景區全程20余里,有上山索道可使游客節省一半路程,便能欣賞到青城后山大部分景觀。近些年還新建了各類賓館,為游客開辟了許多全新的旅游項目。青城后山還是蜀茶的著名產地,清代被列為貢茶。
青城山后山風景都圍繞著山間的溪水,一路飛瀑和水潭,風景好的路線都是溪水流經的路線。
tips:
纜車索道:
前山索道路線:月城湖—四望觀(2公里),單程35元,雙程60元白云索道路線:又一村—(乘坐索道)—白云寺,單程45元,雙程70元
后山金驪索道路線:飛泉坊—(乘坐索道)—石筍堂,單程30元,雙程55元。
青城山景區內有環保電瓶車,線路為山門至泰安寺站,5元/人;由泰安寺站至五龍溝溝口站,同樣5元/人。
青城山屬于典型的山區氣候,年平均氣溫保持在15℃上下,夏天最高氣溫也不過30℃,且濕度特別大。因此盡量穿輕薄舒適的衣服,速干衣最好;建議女生穿褲子,方便登山,也能保護腿部不易受傷。夏季這里常常下雨,得多關注天氣預報,隨身帶好雨具;雨后和傍晚都會有點冷,體質較弱的建議多帶一件外套保暖為宜。此外,夏季的瀑布附近路面有水,較濕滑,建議穿不怕水并能防滑軟底的鞋子。
開放時間
冬季8:30-17:00(12月1日-3月1日)
春夏秋8:00-18:00(3月2日-11月30日)
門票價格
青城山都江堰聯票180元/人
前山90元/人,后山20元/人
18144394523
咨詢 蘿卜 (微信同電話)